霍金先生:“万物皆守序”,网络营销亦如此

  霍金先生曾说,通观整个科学史,人们已渐渐明白,事件不会以随意的方式发生--它们反映了某些基本的秩序,这可能是--也可能不是--有神力相助的。

  回顾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这20年,几代企业经历了多次浪潮,有的学会在里面游泳,有的已经游过对岸,还有的在水中挣扎。

  想通过了解互联网发展史,反应网络营销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秩序,让更多的传统企业尽早“上岸”。形成了本文写作的初衷。

  从最初1998年中国互联网萌芽时期的BBS到如今的人工智能,互联网发生很多事情,迭代淘汰了许多产品;同时也衍生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的营销方式--“网络营销”。

  一方面它的地位和权重越来越高;另一方面,似乎它又很模糊,看起来,很多企业不知道如何从真正意义做好网络营销。

  我试着回溯了互联网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,从而更全面的了解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市场环境、互联网工具的迭代变化、实现“用户获取&用户付费”以及“用户维系”。

  如果要为早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定义出来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,1998年或许是最为恰当的年份。以此为节点,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迎来了第一次长达3-4年之久的爆发与井喷,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波春天。

  这时候互联网以信息传递为主,门户网站时代,腾讯、网易、搜狐三大门户网站为代表。媒体采集整理信息传播给大众,用户被动接受。

  2001-2005年这个阶段中,大家更加看重的是“对于关键渠道的占据和流量获取效率”。整个行业对于“流量获取”的越发重视以及部分“流量入口”的成形。

  因为信息传播力度有限,用户会主动去获取信息,更有耐心,即使有的信息他们根本不需要。产品更关注本身的覆盖率,而不是用户体验。

  企业只需很简单地做一个名片展示型的网站,向客户证明企业存在。公司名称、地址、产品罗列好,再用“企业宗旨”表个态,互联网的第一步就这样迈出去了。

  在2005-2009年这个时间窗口中,有大量Web 2.0型的产品诞生和兴起,所谓Web2.0,可以简单理解为是“由用户主导而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”。

  在整个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突破1亿之后,“用户”们终于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, 用户逐渐在互联网平台上生成内容,并且在用户原创基础上,引入社交网络的概念。

  2008年下半年,随着苹果发布iPhone3G以及宣布开放App Store,以及Google旗下Android操作系统的发布,人们开始意识到: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来了。

  由那时开始至今,中国互联网开启了又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——所谓的“移动互联网时代”。

  智能手机的渐渐普及和“移动时代”的到来瞬间在互联网世界中开辟了一块全新的战场,它意味着原有的格局和用户习惯可能会被打破和重构,意味着人们的碎片时间也将开始可以被抢夺和占据,意味着N多全新的机会。

  到了这个时期内,大家更加关注的事情变成了“传播”。 用户接受的信息量太大,目标被无数元素吸引,失去耐心、不喜欢停留。

  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研究用户需求,客户只想被一枪击中!不少企业有了“网络需要营销”的意识。2009年,牛商网首创了具有营销力、品牌力、传播力的营销型网站,帮助企业快速准确地击中目标客户。成为众多企业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搜索词。

  进入到2013年之后,整个互联网世界的用户增速开始明显放缓,在任何一个市场内,当“绝对用户数量”的增长空间已经不那么明显,大家竞争和PK的重点就会开始调转方向,要么是开辟新的战场,要么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加“精准”,抢占用户使用和触碰频次更高的场景,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。

  进入到2016年后,随着用户的时间精力越来越稀缺,大量还依赖于打价格战等无策略的企业越来越举步维艰。

  在这一时期,网络营销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开始更加紧密,随着用户体量的增加和用户构成的复杂性,运营所拉来的用户也越来越会影响到一款产品的成长。

  因而,网络营销在“策略”和“节奏操盘”层面,也开始需要有更加精密细致的思考。也就是“精准网络营销”。

  在“产品高度同质化,创新空间越来越小”的今天,不同公司和产品之间的网络营销争竞争,将会越来越转向“精准”。

  并且,这样的竞争可能比拼的维度会更加丰富而立体,它可能既包括了传统的推广和获客,又包括了更加精细的用户维系,还包括了更偏务须的“品牌塑造”和“传播”。

  这时,需要通过一整套网络营销解决方案、专业的团队、精细的运营,实现精准网络营销,降低企业成本提升转化效率。第一步就是知己知彼,了解自身水平和对手深浅,对症下药。这样的时代,对于企业网络营销的挑战将会更加巨大,当然,也必然意味着更多的机会。

上一篇:我们真的需要这些功能吗?
下一篇:运营技巧:沟通,运营者与用户沟通过程的距离

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!

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