涂手是一个极简风格的涂鸦创作平台。虽然谁都可以简单画上两笔,但平台上仍然聚集了很多具备强创作能力的牛人。围绕这些牛人的作品,涂手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形象及衍生品开发。
创始人苏贝壳原名苏鹏程,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毕业生,90后。他从小爱画画,毕业后觉得建筑系距离普通大众还是太远,于是就组建了一支年轻的90后团队,创立了涂手。
去年这个时候,一场“十万喵星人计划”在北京798艺术区引起轰动。活动上一共展出了30万张猫咪的涂鸦,其实这就是苏贝壳和他的团队做的。不久后,涂手App上线,团队也获得了来自创新工场和真格基金的天使轮投资。
贝壳对创业邦(微信搜索:ichuangyebang)说,涂手上的作品不单是狭义上的涂鸦,更准确来说是一种右半脑的创作方式。但这些脑洞打开的作品,却只是遵循着几个非常简单的产品逻辑。
想要在涂手上创作,只能使用黑白两色,并且只有三种粗细的笔触,以及一个橡皮擦。最与众不同的是,创作完成后所展示不仅仅只有作品,还可以动态展示整个创作过程。
有趣的是,因为橡皮擦的动作也可以被记录并回放,所以用户还创造出了“动画教程”这样的涂鸦作品。
目前,涂手的注册用户接近一百万,以15到25岁的年轻人为主。其中一半会自己创作内容,十分之一的人有强创作能力,可以称为“大触”(大触:非常能画画的人。———作者注)。平台上那些非常牛逼的作品,这些“大触”往往会花上几个小时来完成。
对此,贝壳坦言有些无奈。不过他告诉创业邦(微信搜索:ichuangyebang),早期阶段,比起大量的流量,他倒是乐于聚集更多有能力的创作者,形成良好的社区调性。
他说,创作人团体很奇怪。如果画了一个作品,发朋友圈不会引起什么共鸣。但如果发到涂手这样创作者聚集的平台,反而能引发很多认同感。所以说,虽然创作者人群比较稀疏,但是一旦聚起来之后,获得的反馈要多得多。
当然,也不是意味着涂手放弃了普通小白。类似“十万喵星人”那样人人可以参与的线下活动,4月29号至5月6日,涂手会在北京798蜂鸟圣点空间举行新一轮的展览。
涂手上的作品是介于严肃创作和随手涂鸦中间的一种图片创作方式,涂手打算让部分大触获得自己的变现方式。
涂手现在有自己的官方淘宝店,里面挑选了很多原创形象,做成周边来卖。除了这些衍生品,画册和出版物也是涂手计划中拓展受众的手段。